比亚迪宋PLUS,这款曾连续三年稳居中国SUV销量榜首、累计销量超120万辆的“国民神车”,如今迎来了它的谢幕时刻。
近日,多方渠道确认,比亚迪内部已下发“清算物料后停产”通知,宋PLUS系列即将正式退出生产线。消息一出,行业震动。有人惋惜,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比亚迪战略进化的必然。
一、“神车”谢幕:宋PLUS停售背后的信号
宋PLUS不是一款普通车型。它是比亚迪第四代DM技术的开山之作,也是“王朝网—海洋网”产品体系交叉时期的重要枢纽。
自2021年问世以来,它凭借混动技术成熟度、燃油经济性与价格优势,迅速俘获了国内家庭SUV用户,被誉为“百万级销量最快中国车”。
如今的停售,标志着比亚迪正式进入产品体系再平衡与品牌升级阶段。
二、宋PLUS辉煌战绩回顾:销量冠军的崛起
回顾三年历程,宋PLUS的成绩足以载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史册。
-
累计销量突破120万辆,刷新中国品牌SUV最快破百万纪录;
-
长期稳居SUV月销前3名,与特斯拉Model Y并列“新能源双王”;
-
2025年上半年,以13.4万辆出口成绩位居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同比增长184%。
更重要的是,宋PLUS帮助比亚迪完成了“王朝网”向“海洋网”的市场过渡。它在海洋网尚未成熟时,充当了销量支柱。
三、停产原因深度解析:品牌体系调整与产品结构升级
1. 海洋网与王朝网定位冲突
宋PLUS虽然源于王朝网(宋系列),但被调配至海洋网销售。随着海洋网逐渐形成“海洋生物+数字”命名体系(如海狮06、海豹07),宋PLUS的命名和定位显得格格不入。
2. 新车型接力:海狮06与宋L DM-i上位
海狮06 DM-i发布后月销破3万,迅速取代宋PLUS成为主力家庭SUV。
与此同时,王朝网推出中型SUV宋L DM-i,半年销量超15万辆,完美填补宋PLUS原有市场空间。
3. 产品生命周期自然收官
比亚迪的产品更替速度近年来显著加快,从研发到迭代平均周期仅2.5年。宋PLUS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舞台更多是战略更新而非业绩不佳。
四、比亚迪的新布局:从爆款车型到全球化品牌战略
宋PLUS的停产,并非“旧王退场”,而是“新王登基”。
1. 海洋网主攻年轻化与智能化
海洋网旗下车型如海鸥、海豚、海豹、海狮06等,主打电动化、智能座舱与个性设计,全面对标特斯拉与大众ID系列,构建“新一代纯电家族”。
2. 王朝网聚焦高端与性能
王朝网未来重点布局中高端插混市场,唐L DM-i、宋L DM-i、汉EV等形成完整矩阵,瞄准30万元以上区间。
3. 出海战略:从“量”到“质”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出口同比增长156%,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商。
宋PLUS停产后,比亚迪计划主推海狮06海外版、海豹07等新车型,进入欧洲与澳洲市场,形成更高溢价空间。
五、政策与产业环境影响:新能源出口新阶段
宋PLUS的退场,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周期。
-
国内补贴全面退出:自2023年底起,新能源补贴取消,市场回归纯竞争阶段;
-
出口税收优化:2025年中国财政部明确延续电动汽车出口退税政策,助推车企出海;
-
欧美贸易壁垒提升: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汽车征收100%关税,这将加速比亚迪等企业加快海外本地化生产。
在这一背景下,宋PLUS的停产,也是比亚迪在全球化布局与政策博弈下的主动调整。
六、对中国车企的启示:产品更替背后的品牌逻辑
-
品牌架构清晰化:比亚迪通过王朝网与海洋网双品牌运营,解决了“产品重叠”与“定位模糊”问题。
-
技术驱动迭代:以DM-i超级混动、e平台3.0为核心技术,持续优化能源效率与成本结构。
-
出海合规化经营:面对关税与碳排政策压力,出海车企需提前布局海外生产与税务架构,建议通过专业机构如IngStart进行合规规划与注册地设计,确保利润留存与税负优化。
七、总结与展望:比亚迪的“第二增长曲线”
宋PLUS的退场,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象征着比亚迪进入新的全球竞争阶段。
未来,随着海洋网体系的成熟与品牌向上突破,比亚迪正从“中国第一”向“全球主流品牌”迈进。
宋PLUS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停产并非落幕,而是比亚迪品牌进化的起点
往篇推荐
- 美国宣布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全球供应链重塑,港航与制造业迎来新拐点
- 泰国企业税务全指南:七大税种、合规要点与优惠政策(2025最新版)
- 特朗普关税政策下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回流加速与高端转型机遇
- 做外贸或跨境电商,为什么建议你在美国免税州注册公司?
以上就是比亚迪宋PLUS正式停产!销量神话谢幕,背后隐藏怎样的战略转型?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Lola@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3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