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绿色能源、先进制造、国防技术等领域快速演进的背景下,稀土已不仅仅是“稀有金属”,而是支撑未来产业变革的核心战略资源。
近日,花旗发布对中国稀土行业的最新研报,提出“稀土仍在上行周期初中期”观点,并指出多个驱动因素正在推动稀土价格继续上升。

一、基本面透视:结构性驱动正在起效
1. 周期阶段判断:从高点回落至上行重启
稀土在 2021–2022 年曾迎来一波价格高点,随后因需求疲软、宏观环境变动、供需错配等因素出现回调。但花旗判断,目前行业正处于 上行周期的初期至中期阶段。
-
轻稀土(如钕、镨):价格曾大幅上涨后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历史低位,已有一定底部支撑。
-
重稀土(如镝、铽):由于稀缺性更强、替代困难,价格回落较小、供应波动风险更大。
-
结构性需求复苏:新能源车、风力发电、磁材升级等领域仍有较强拉动。
-
供应端控制加强:中国供给管制、配额制度趋严,为上行周期提供政策保障。
因此,尽管下游需求在不同子领域表现不均匀,但整体趋势向上被看作大概率方向。
2. 资源禀赋与产能格局:中国依然是稀土核心控制者
-
资源分布:截至 2024 年,全球稀土氧化物储量约 90 万吨,其中中国占约 49%。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等国分别占 8%、6%、4%、4%。
-
产能份额:全球年产稀土氧化物约 39 万吨,中国占约 69%。
-
冶炼分离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在精炼与分离环节,中国掌握全球约 85%–90% 的能力;尤其在重稀土领域,中国的比例甚至超过 95%。
也就是说,在上游开采之外,稀土价值链真正的核心锁定在 分离、冶炼、提纯与磁材制造环节。拥有这些环节控制权,才能形成对价格的主导能力。
3. 产业链结构与进入壁垒
稀土产业链主要可分为三大环节:
-
上游:采矿、选矿与初级精矿
-
中游:溶剂萃取、化学分离、提纯,以及稀土金属、氧化物生产
-
下游:永磁材料(NdFeB)、氢储存材料、荧光材料、磁体制造等
其中分离、萃取技术要求极高,杂质处理困难、工艺复杂、环境要求严格,这造就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即使海外国家拥有矿产资源,在技术、环保和资本投入上都难以快速赶超中国在中游的优势。
二、政策与制度:持续收紧+战略定位强化
在花旗报告中,一个重要论点是:供给端政策收紧已成为稀土价格上行的“隐性支撑”。
1. 出口管控升级
2025 年 4 月,中国正式将七种中重稀土及其合金、永磁体、相关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范围,需要申请许可证才能出口。
这意味着海外买家若要长期稳定采购,必须与中国建立“信任机制”或签署更复杂的合规协议。短期而言,出口许可审查可能拖延交付,产生供应紧张。
此外,中国对部分稀土技术的出境控制也更严格,避免核心技术扩散。
2. 产量配额制度 + 合规化整合
中国长期以来对稀土采矿、冶炼实行配额管理,该制度在 2025 年更加严格、配额下达更为谨慎。部分区域配额数量不再公开,监管层面对数据申报、流向监控都加强了要求。
与此同时,政府推动稀土行业国有化整合,形成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主导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配额、资源获取、融资渠道上具有天然优势,能够把控周期低点。
3. 国家战略资源定位 + 安全考量
稀土被纳入“关键矿产”“战略资源”范畴。政府强调其在国防、清洁能源、科技自主领域的战略价值。中国媒体、官方解读多次指出,出口管制不仅是贸易手段,更是国家安全与资源安全策略的一部分。
在国际争端中,稀土产业可能成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博弈中的“战略杠杆”。近期有报道指出,中国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审查权、使用目的申报机制、以及全球流向追踪机制。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即便新产能释放,增量释放速度较为温和,价格很难出现大幅回落。
三、供需博弈:价格上行逻辑与风险隐患并存
1. 需求层面:新能源、风电、智能制造持续拉动
-
新能源汽车: 电机永磁体需求是钕、镨、镝等稀土的核心耗材。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对稀土磁材的需求几乎是 “刚性” 的增长。
-
风力发电(尤其海上风电):海上风机对高性能磁体的依赖较强,尤其在耐高温、耐腐蚀和稳定性方面要求更高,推动重稀土用量比重提升。
-
智能制造 / 机器人 /高端装备:伺服电机、小型精密马达等领域要求磁体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对稀土材料配比与性能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国防、航空航天:稀土在雷达、导弹、卫星、光学设备等领域存在战略级应用,对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通常不以价格为主驱动,而以安全和稳定供给为核心。
在供给相对刚性的前提下,这些刚性需求支撑稀土价格中长期保持上行趋势。
2. 供给层面:结构性瓶颈与扩产节奏控制
-
海外扩产困难:即使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家加速稀土采矿项目,其分离与冶炼能力尚不足以抗衡中国在中游的主导地位。技术门槛、环境审批、投资周期等因素制约其快速扩张。
-
环境 / 安全 /合规成本高:稀土开采与分离过程中对环境压力大,监管成本上升。许多潜在矿区因环保争议或社区反对被迫延缓。
-
原料供应波动:例如中国对缅甸稀土矿石进口有相当依赖,而缅甸局势的不稳定性可能对供给构成扰动。
-
配额 & 审查机制限制:即便新产能建成,也需要进入国家配额体系,可能迟滞投产与释放。
这些因素合力构成了稀土供给不易快速扩张的结构性约束。
3. 价格路径判断:短期坚挺,中期温和上行
-
短期(3–12 个月):在出口审批滞后、政策不确定性、地缘风险叠加下,稀土价格有望维持坚挺甚至继续上行。
-
中期(2025–2027 年):新增产能与技术改进将带来一定释放,但周期逻辑将趋于温和。价格可能进入一个“高位区间震荡 + 温和上移”的走势。
-
重/轻稀土分化:重稀土(如镝、铽)受供应稀缺影响更显著,价格弹性更高;轻稀土(如镧、铈)供应相对宽松,波动可能更温和。
注:有花旗银行开户的需求可直接联系(微信号:17352926124 )了
四、花旗投资逻辑:战略选股与风险防范
1. 投资方向建议
看好中下游龙头:高性能磁材、永磁体、电机整机厂商可能成为利润增长点。这些公司在客户粘性、技术壁垒、产品定价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花旗报告中亦倾向于 下游磁体 / 磁材环节。
-
上游优中选优:在上游采矿 / 分离板块中,应关注那些具备资源储备、稳定配额、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如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
-
资产整合 / 科技驱动标的:具有技术创新、材料替代能力或资源跨界整合能力的企业可能成为未来结构调整的受益者。
-
国际化机会:部分中国稀土和磁材厂商可考虑输出能力或参与海外布局,但需关注出口管控政策与合规壁垒。
2. 风险提示
-
政策变动风险:出口管制政策进一步升级、配额体系收紧、环保监管加剧均可能压制价格空间。
-
供给端快速释放风险:如果部分海外项目在技术突破或政策支持下提前释放,可能打压价格涨幅。
-
需求下行压力: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需求若遇宏观周期调整、补贴退坡、经济放缓等情况,可能拉低稀土需求节奏。
-
估值泡沫风险:如果市场预期过度乐观,部分标的估值可能被拔高,存在回调风险。
结语:稀土周期仍在路上,中国或将主导全球定价权
花旗报告对于稀土板块的判断,集中在:供给管控 + 战略定位 + 刚性需求 三大支撑逻辑,未来价格具备进一步上行潜力。
相比传统大宗商品周期,这轮稀土周期更具有“战略商品”特征:价格不只是供需博弈,更体现产业链控制权与国家博弈力。
对于关注资源、新能源、科技材料领域的投资者与研究者而言,理性地配置具有企业实质能力与政策护城河的标的,或能在这一轮周期中分享最核心的价值红利。
往篇推荐
- 出海越南如何找陪同翻译?靠谱渠道、筛选标准与避坑指南全解析
- 2025年花旗银行开户全指南:账户类型/最低存款/费用解析(美港对比)
- 花旗银行开户要存多少钱?Citigold和私人银行账户门槛差多少?
- 美国银行开户指南:跨境金融、资产配置首选 | 花旗/华美银行全解析
以上就是花旗:稀土还将继续上涨,中国稀土产业迎来长期价值重估周期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Lola@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3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