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全球税务合规趋势持续强化,越来越多海外定居人士开始关注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中文“共同申报准则”)对自己金融隐私的影响。尤其是当人在新加坡、香港、新西兰等热门移居地开设银行账户之后,很多人会疑惑:“我是否会被信息交换?银行会不会把我的数据传回国内?”
本文将以新加坡为例,深入剖析CRS的背景、信息申报与交换机制,帮助大家全面理解自身的税务信息安全边界。

一、什么是 CRS?
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共同申报准则)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4年制定的一项国际税务合作标准。该标准的目的是:
- 增强全球税务透明度
- 打击跨国逃税行为
- 推动金融机构向本国税务机关申报非本地税务居民的金融账户信息
- 促进税务机关之间的自动信息交换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CRS,包括中国、新加坡、香港、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或地区。
二、新加坡 CRS 申报机制
1. 金融机构申报义务
在新加坡,以下类型的机构被定义为金融机构,需履行CRS申报义务:
- 托管机构
- 存款机构
- 投资实体
- 特定保险公司
这些机构需在每年5月31日之前,向新加坡税务局(IRAS)申报相关账户的税务信息。
2. 申报内容
新加坡金融机构在CRS申报时,主要报告以下信息:
- 账户持有人姓名、地址、出生日期等识别信息
- 账户号码
- 账户余额(截至上一年12月31日)
注意:金融机构仅需上报“年末账户余额”,并不包含详细交易流水、资金来源等内容。换句话说,你的账户里是工资、投资还是礼金,不会被详细标注或分析。
3. 哪些账户会被申报?
金融机构只需上报“非新加坡税务居民”的账户信息。以下两类人群不会被申报:
- 新加坡税务居民
- 新加坡居民公司法人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认自己的税务居民身份:
- 咨询银行客服
- 登录网银查看税务身份设置
- 拿到长期准证(如EP、SP、WP)后,可申请将税务身份修改为新加坡税务居民,避免被错误申报
三、信息是否会被交换?
CRS的“信息交换”机制遵循“税务居民识别”原则,而非国籍识别。具体流程如下:
1. 信息传递流程
- 银行识别非本地税务居民
- 向本国税务机关申报
- 税务机关根据税务居民身份,向相应国家交换信息
举例说明:
- 张先生是中国公民,但因工作在日本缴税,为日本税务居民
- 他在新加坡银行开设账户,并填写税务身份为“日本税务居民”
- 此时新加坡税务局将在收到银行申报后,把该账户信息自动交换至日本税务机关
- 而不会报送给中国
因此,决定信息是否被交换的,不是国籍,而是税务居民身份。
2. CRS不代表全球征税
有些人担心“我在境外开户、收入是不是要在中国交税”。这一点需明确:
- 中国不是全球征税国家(除特定反避税政策外)
- 新加坡也不是全球征税国家
- CRS仅代表信息交换机制,而非强制征税工具
四、如何避免被误报?
为了防止因身份不明而被金融机构误报,建议参考以下方法:
1. 明确自己的税务居民身份
若你在新加坡长期工作、生活,拥有EP、SP等长期准证,并在新加坡缴税,即可视为新加坡税务居民。
2. 向银行更新税务身份
- 若最初以外国人身份开户(如旅游或探亲期间)
- 后续获得了长期准证,应主动联系银行更新税务身份
- 多数银行支持网银自助修改或通过客服更新
3. 多地定居者需合理规划
- 若你在多个国家拥有居留权或资产,应与税务顾问确认主税务居民地,以合理安排资产配置与申报。

结语:CRS不是监控工具,而是税务透明手段
CRS本质上是国家间加强税务合作的一种制度安排,核心是“识别并交换非本地税务居民的金融信息”。
只要你是新加坡税务居民,你的信息就不会被新加坡税务局交换给其他国家。同样,如果其他国家向新加坡税务局交换信息,你也无需担心双重征税——因为新加坡不实行全球征税。
在全球税务环境日趋透明的大背景下,合理合规申报身份、主动维护税务居民信息的准确性,远比试图“躲避申报”来得更稳妥、安全。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团队,我们将为您提供一对一方案策划!
往篇推荐
- 2025年新加坡CRS【合规指南】:加密货币监管|区块链存证|企业税务防御策略
- 马来西亚TIN避开CRS征税?高净值人群税务身份新选择
- 香港公司内地离岸账户CRS合规指南:税务居民认定+信息交换规则与风险防控
- 炒港美股不申报=巨额补税?一文看懂CRS+金税四期下的补税实操指南! (含真实案例+补税策略)
以上就是CRS税务信息交换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Kimi@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2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