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至12月,美联储连续三次降息,累计降幅达到100个基点。然而,进入2025年以来,降息进程出现暂停,联邦基金利率长期维持在4.25%-4.5%区间。近期,随着美国经济数据走弱、通胀压力缓解以及政治因素推动,市场对美联储在2025年9月重启降息的预期显著升温。根据CME“美联储观察”的数据显示,投资者认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已高达91.5%。
这轮可能开启的第二阶段降息,其性质、力度与节奏不仅关系到美国经济走向,还将对全球资本市场、汇率格局以及中国货币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一、美联储立场由鹰转鸽的四大原因
-
高利率冲击实体经济
-
最新制造业数据全面走弱:7月美国制造业PMI降至48.0(ISM数据)和49.8(标普全球数据),均处于收缩区间。
-
就业市场明显降温:7月非农新增就业仅为7.3万人,大幅低于预期的10.4万人,并且5-6月新增就业被大幅下修25.8万个。
-
高利率持续侵蚀居民购买力、抑制企业投资意愿,经济景气度明显趋冷。
-
-
通胀反弹风险下降
-
截至6月,美国PCE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6%,核心PCE同比增长2.8%,仍在可控区间。
-
高盛数据显示,64%的关税成本由美企消化,仅22%由消费者承担,通胀传导效应低于预期。
-
服务业通胀因工资增速放缓而失去上行动力,能源价格下行对冲了部分进口成本。
-
-
政治压力推动降息
-
特朗普多次施压要求美联储降息,并威胁撤换主席鲍威尔。
-
宽松政策可降低政府与企业融资成本,短期刺激股市与债市,为2026年中期选举营造有利环境。
-
-
美联储内部鸽派力量增强
-
特朗普提名的官员(如鲍曼)公开支持年内降息三次。
-
多位地区联储主席在就业数据公布后释放支持降息信号,改变了FOMC内部力量平衡。
-
二、第二阶段降息的性质与可能路径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降息周期分为预防式降息与纾困式降息。鉴于当前美国未出现严重衰退风险,本轮预计仍属于预防性降息,特点如下:
-
首次降息幅度有限
-
预计9月降息25个基点,以试探性方式释放政策转向信号。
-
仅在就业或通胀数据极度恶化的情况下,才可能直接降息50个基点。
-
-
全年降息2-3次
-
年内累计降息50-75个基点,保持政策空间以应对未来潜在冲击。
-
-
降息周期或延续至2026年
-
参考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对中性利率3%-3.5%的判断,美联储总降息空间约为100-125个基点,其中2025年可能执行一半左右。
-
-
政策灵活性保留
-
若四季度关税滞后效应推高通胀,降息进程可能暂停;若经济进一步恶化,则可能加快降息节奏。
-
三、全球市场的潜在反应
-
美元与非美货币走势
-
降息将降低美元资产收益率,非美货币阶段性走强。
-
美元指数或在95-100区间小幅下行,但地缘政治与欧洲经济疲弱可能限制美元跌幅。
-
-
国际资本流动
-
降息有助于刺激美国需求与投资,资本未必大规模外流。
-
新兴市场需防范短期资金流入流出加剧波动。
-
-
大宗商品与贵金属
-
降息信号虽对黄金等资产构成支撑,但全球经济疲软可能压制持续上涨空间。
-
四、对中国市场的三大影响
-
货币政策空间扩大
-
美联储降息将缓解中国货币宽松的外部压力,有助于央行在必要时降准或降息,支持经济增长与债券发行节奏。
-
-
人民币汇率获得支撑
-
美元指数走弱叠加中美关税摩擦阶段性缓和,人民币有望加快恢复性升值。
-
然而,由于国内政策同样偏松,短期内人民币未必出现单边大幅上涨。
-
-
境外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
-
中美利差收窄将提升人民币债券与股票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
高质量、被低估的人民币资产可能获得更多全球资金配置。
-

总结
美联储9月降息的概率已大幅上升,但其性质更偏向预防性,力度与节奏将较为温和。此次降息虽不会剧烈冲击全球金融体系,但将对美元走势、国际资本流向和中国货币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是拓展货币宽松空间、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吸引境外资金的重要契机。然而,在全球经济疲软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仍需保持审慎与灵活,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变化。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ingstart团队,我们将为您提供一对一方案策划!
往篇推荐
- 美联储9月降息大概率启动,鲍曼力挺三次降息,中国资产迎流动性红利!
- 鲍尔最新表态解析:美联储维持高利率,中国卖家出海应对策略全解
- 高至5%年化,灵活取用,美国各大银行利率对比+开户建议全攻略
- 2025年特朗普关税闪电战:全球22国遭50%税率打击,巴西成政治报复焦点
以上就是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Kimi@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2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