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7月《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中国企业正面临一轮前所未有的贸易挑战与重塑机遇。新政不仅取消了小额包裹免税政策,还对14个国家实施差异化“对等关税”机制。这对高度依赖跨境贸易、尤其是转口路径的中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与转型压力。
然而,危中有机。企业若能顺势调整供应链布局、深化加工模式并强化技术品牌力,仍可抓住全球制造链重组的大势,实现逆风突围。

一、2025年美国关税政策三大核心变化
1. 取消小额免税(De Minimis规则)
2025年7月4日起,美国取消了针对800美元以下进口商品的免税待遇,跨境电商平台(如Shein、Temu)将面临物流成本上升30%-50%,整体订单毛利下降。
2. “对等关税”全面施行(8月1日)
特朗普政府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对14个国家实施分档加税政策。其中:
-
25%税率国家: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
-
30%-36%高税率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
-
40%税率国家:老挝、缅甸。
这一政策目的明确:通过经济手段加快制造业回流,限制中国企业通过“第三地转口”实现避税操作。
3. 新能源补贴终止+半导体税收激励
美国将于2025年9月底取消7500美元新能源汽车抵税及充电基础设施补贴,重创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与此同时,美国提高半导体在美建厂税收抵免至35%,加快亚洲产能回流,中资相关设备企业面临更高技术壁垒。
二、中企应如何合规重构转口贸易路径?
1. 东南亚传统转口路径失效
如泰国(36%)和柬埔寨(36%)原为常用中转国,但在新关税框架下转口成本已接近或高于直接对美出口,避税优势消失。缅甸(40%)更因政局不稳与高税率不再具可操作性。
2. 剩余可行路径
● 马来西亚(25%税率)
适用于半导体、机械类企业。关键在于:
-
在当地完成实质性加工,如更换PCB、电机或包装;
-
获得MIDA机构签发的原产地证明。
● 越南(暂未纳入加税名单)
对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友好,但要求:
-
完成30%以上本地附加值加工;
-
注册越南商标、防止CO文件遭质疑。
3. 合规操作范例
某华东铝制品企业通过马来西亚保税区更换包装并重新出具提单与中性产地证,将美方关税从300%降至8%。核心环节包括:境外加工证据链、第三方审计、物流全流程留痕。
三、中长期应对策略:区域化+技术品牌化并行
1. 供应链区域化部署
● 菲律宾(RCEP成员+未加税)
-
可建设电子产品组装厂,吸引华为、OPPO等设厂;
-
原产地累积规则可用于RCEP出口至美时降低关税风险。
● 墨西哥(USMCA成员)
-
可接力承担出口美国的“避风港”角色;
-
需关注特朗普提出的潜在25%墨西哥加税计划,建议采取“轻资产+快速转移”策略。
2. 非美市场开发:重点转向中东、东南亚
-
中东国家关税较低,政策稳定,适合出口新能源、基建设备;
-
东盟国家为RCEP成员,可享受较低贸易壁垒;
-
欧盟市场建议提前布局CBAM碳关税认证,如ISO 14067。
3. 技术专利壁垒建立
-
借鉴“华为模式”,在欧洲注册关键专利池并收取许可费,间接覆盖贸易战成本;
-
提高研发投入占比至8%-10%,打造不可替代性。
四、系统化行动建议
时期 | 核心策略 | 推荐动作 |
---|---|---|
2025年7-12月 | 应急应对 | 确保转口合规(限马来西亚、越南);准备关税豁免材料(特别是汽车零部件行业) |
2026-2027年 | 产能迁移 | 推动菲律宾、墨西哥设厂;同步布局东欧仓储网络 |
2028年后 | 品牌建设 | 推动B2B定制化出口;建设双法务团队(中方+东道国)支持合规 |

结语:中国企业如何抓住“危”中之“机”?
2025年关税新政意味着“简单转口”时代终结,但也为具备战略思维与全球化能力的中企提供了结构性机会。企业应主动从转口避税向“合规深加工+区域供应链重构+技术专利布局”转型,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3年,将是中企决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窗口期。务实者先行,合规者胜出。如需获取马来西亚原产地证申请清单、越南30%本地附加值加工判定规则、美方关税豁免申请七项材料模板等操作指南,可联系我们ingstart团队,获取一对一支持。
往篇推荐
- 汇丰预测菲律宾成东南亚经济新星,中国卖家如何抓住2025出海风口?
- 掘金墨西哥电商新蓝海!美客多本土店入驻全攻略(2025新手必看)
- 马来西亚2025投资黄金窗口开启:NIIF免税政策+SST优化改革详解
- 2025年越南最新税收政策:创新企业与中小企业减税红利全指南
以上就是大而美法案下的转口贸易风险与机遇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Kimi@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2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