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的江湖中,Temu曾凭借“高频低价”的策略一路狂飙,迅速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如今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盈利瓶颈凸显,政策红利消退,竞争对手环伺。Temu能否在这场风暴中成功转型,实现从“拼量”到“求利”的跨越,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辉煌背后的盈利隐忧
拼多多最新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交易服务收入达536亿元,同比增长33%,这一成绩远超市场预期。而Temu在其中的贡献超过一半,按约50%的占比推算,其佣金收入高达268亿元。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Temu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强劲实力。
但辉煌背后,盈利瓶颈却日益凸显。尽管佣金规模持续放大,但平台的货币化率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佣金收入的增长更多依赖于交易体量的扩大,而非盈利效率的提升。在半托管、POP模式加速推进、物流补贴不断加码的大背景下,Temu的单笔订单盈利空间正被持续压缩。平台此刻所交出的,或许并不是“赚得更多”的财报,而是“跑得更快”的增长代价。
二、政策红利消退,变现难题浮现
1、美国市场:免税政策面临调整
Temu曾借助美国800美元免税门槛的政策红利,通过“轻小直邮”模式低成本快速渗透市场。然而,随着平台体量、包裹数量的激增,该政策正被推至监管的聚光灯下。美国国会中国问题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指出,所有通过“小额豁免”进入美国的国际包裹中,近一半来自中国;而Temu与Shein可能已占到每日运往美国包裹总量的30%以上。
在监管层看来,这一原本旨在便利消费者的小额豁免机制,已被部分平台转化为规模化运营的税收通道,政策初衷与现实运行之间的偏差正在加大。因而针对800美元免税政策的调整呼声持续升温,Temu等平台所依赖的“灰色成本优势”或也面临被清算的可能。外媒《The Loadstar》报道称,美国联邦机构将在4月1日提交对800美元免税额度政策的正式审查报告,这一进展加剧了市场对T86类清关模式未来可行性的担忧。叠加已然落地的20%对华关税,一旦豁免机制收紧落地,Temu商家将面临履约、申报、清关等多方面的成本上行,其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将遭受正面冲击。
2、欧洲市场:VAT政策收紧
欧洲方面,2025年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跨境电商平台实施新的VAT政策调整,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商品必须缴纳全额增值税。这一政策直接击中Temu的“低价策略”核心。根据eMarketer的数据,VAT调整实施后的一个月内,Temu在欧洲的销售额曾一度下滑超35%。可见,一旦平台无法在新增税负与定价策略之间取得有效平衡,其核心竞争力恐面临持续性削弱的风险。
三、巨头环伺与本土优势夹击
1、亚马逊:低价商城强势来袭
在政策红利逐步收紧的同时,Temu的“低价”武器也不再是独门秘籍,跨境电商巨头们纷纷加入低价竞争。其中最具威胁性的对手无疑是电商巨头亚马逊。2024年底,亚马逊低价商城在移动端正式上线,聚焦高性价比商品。从产品结构来看,该频道涵盖服装、家居、3C配件等Temu擅长的高频品类,且不少商品的定价直逼Temu水位。
不同的是,亚马逊具备成熟的本地仓储、履约网络与会员生态,其在“低价 + 履约 + 信任”之间构建的是更高粘性的闭环。最具战略意义的是,Amazon Haul在美国上线仅四个月后,便迅速进入欧洲市场,率先在英国和德国落地。这一动作也意味着Temu在其两个海外主战场——美国与欧洲,正同时面临来自行业巨头的双线夹击。
2、本土平台:主场优势逐步放大
本土平台的“主场优势”也在逐步放大。以欧洲为例,Zalando(德国)、ASOS(英国)、Bol.com(荷兰)等本地平台,在品牌认知、用户黏性、物流体验和客服响应等方面具有天然壁垒,更贴合本地消费习惯和监管要求。相比之下,Temu仍处于“由远及近”的补短阶段,供应链效率、合规能力与用户粘性仍在追赶。
在这种多方围困下,Temu面临的已然不再是单一维度的价格竞争,而是覆盖供应链、履约效率、品牌认知与用户留存的“立体战场”。尤其是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服务保障和平台信任度的要求相对更高,Temu早期依靠“价格换增长”的逻辑,在这些市场正遭遇边际递减。

四、转型之路:从补贴驱动到生态驱动
1、运营逻辑重塑:从“控”到“放”
面对外部压力,Temu意识到仅靠“价格打天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补贴驱动转向生态驱动,而这场转向首先要从底层运营逻辑的重塑开始。过去,Temu倚重的是“全托管”模式,通过统一定价、平台履约、压缩利润、重补贴等方式快速获取用户与订单。但这种强控机制在拓展初期固然高效,却难以支撑长线生态。一方面商家缺乏主动权,运营积极性受限;另一方面平台自身也承担了过高的履约与运营成本。尤其是在关税政策持续加码、物流成本上扬的当下,Temu原有的高补贴、高集成逻辑开始显得吃力。
因而在这种境况下,Temu正试图通过“放权”来激活商家,重构平台与商家的合作关系。早在2024年3月Temu便上线半托管模式,目标精准锁定两类人——一是长期深耕亚马逊、沃尔玛等平台的中国卖家;二是此前在全托管体系中表现突出的产业带商家。这些卖家熟悉用户需求、有履约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懂“怎么做生意”。为此,Temu将招商团队整体迁至亚马逊卖家最集中的深圳南山,意图以“就近争夺”快速实现商家侧的迁移。
随着关税政策的陆续落地、平台履约成本持续上行,Temu也将这场“由控到放”的转型进一步推向深水区。平台将在4月完成对所有爆款全托管商品的强制迁移,半托管模式的GMV占比正在快速提升,已然成为平台内部的重点发力方向。与此同时,Temu也在加快开放POP模式的节奏,试图释放商家自运营潜力,包括自主定价、参与营销、独立搭建转化路径等。据多家媒体报道,Temu已于3月在美国站点正式上线第三方卖家模式,并计划于3月底向其他市场陆续开放。
2、运营端“自我重构”
在运营端,Temu也在进行一场“自我重构”。首先是供应链与物流体系的本地化改造。以欧洲市场为例,自2024年12月起,Temu正式启动本地仓储服务,目前德国、法国、荷兰等核心国家已陆续纳入本地仓配送体系,平台计划未来80%的欧洲订单将由本地仓完成履约。而在美国市场,Temu也在持续扩充当地仓储与转运能力,以应对T86等清关路径收紧后的新一轮成本挑战。
其次,平台在治理机制上也开始收紧。2025年初起,Temu陆续对“店群模式”、虚假本土店、跑水单、科技单等违规行为展开集中整治,意图在制度层面为商家生态“祛火降温”,逐步构建更可控、更合规的运营环境。这也被业内视为Temu在全球合规趋严背景下的一次主动修正。
此外,在平台能力建设上,Temu也开始加快脚步。据业内消息,Temu正从亚马逊、沃尔玛、Shein等平台挖角人才,重点补强本地履约、合规治理、广告产品和用户增长等板块。这些调整背后,也反映出Temu不再满足于“国内团队出海”模式,正试图向更本地化、专业化的方向靠拢。
五、商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释放运营权与利润空间
对商家而言,Temu的这轮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全托管时代,商家或许只是平台的一颗“齿轮”:定价权缺失、营销被控、生命周期极短,缺乏品牌沉淀与长期收益。而如今,随着半托管与POP模式的放开,Temu开始释放运营权与利润空间,真正具备供应链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商家,反而迎来了更大舞台。
2、挑战:“淘汰赛”加速
当然,这也意味着“淘汰赛”将加速。平台放权的背后,是经营自由与淘汰机制并存:无法适应平台节奏、缺乏差异化能力的卖家将被快速出清;而能够掌握货盘、优化履约、经营用户的“经营型商家”,则有望成为下一阶段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面对政策与成本的不确定性,商家也需要做好准备:更重视合规、提升履约能力、布局本地化资源,构建真正可持续的跨境经营能力,而非继续依赖“平台带飞”。

Temu已然从“流量爆发期”开始迈入“平台转型的关键期”。政策红利褪去、竞争对手围剿、商家信心波动,这一系列变化虽然构成了阶段性挑战,但也倒逼平台必须走向更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未来,Temu能否从价格战中脱身,真正进入到“帮卖家活得更久、赚得更多”的价值竞争轨道,或许才是它能否跑通全球化第二阶段的关键。在这场转型之旅中,Temu需要不断探索、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来说,Temu的转型也将为其他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往篇推荐
- TEMU本土化战略全面升级:日本墨西哥"本地店铺"模式如何改写跨境电商规则?
- Temu第三方模式爆红的秘密:香港公司+海外仓如何打造跨境印钞机?
- TEMU平台全托管模式落幕,半托管模式能否成为新宠?
- 【TEMU跨境新风口】哪些国家是你的最佳选择?全面解析与实战策略!
以上就是Temu盈利瓶颈与转型策略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Kimi@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1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