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有关“澳门免签”的讨论引发热议,部分短视频宣称:只需持有护照、不用签注、不用机票,即可直接入境澳门。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事实上,不少旅客因此产生误解,最终被拒入境或留下不良出入境记录。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2025年澳门入境政策,包括签注办理、口岸通关条件及注意事项,助您顺利入境澳门,避免踩雷。

一、澳门免签是否真实?
答案是:并非对中国内地居民全面“免签”。
内地居民赴澳门旅游主要有两种方式:
1. 持《往来港澳通行证》+有效赴澳签注
这是最正规的通行方式。赴澳门旅游,必须持有《往来港澳通行证》(俗称“港澳通行证”)和澳门旅游签注,两者缺一不可,签注有效期内方可顺利入境。签注类型包括:
-
个人旅游签注(G签)
-
团队旅游签注(L签)
每次入境澳门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7天。
2. 使用护照+联程机票“过境澳门”
此方式适用于真正从澳门前往第三国(如泰国、新加坡、日本等)的旅客。持护照并持有飞往免签国家的有效机票与签证,可在澳门停留不超过7天。
但若旅客未按计划出境、仅借此方式入境澳门旅游并返回内地,将被记录为“DT”(Delete Travel),严重者将影响未来入境资格或海外签证申请,甚至被临时列入黑名单。
二、澳门签注申请与办理指南
1. 签注类别与有效期
签注类型 | 签注有效期 | 每次停留时间 |
---|---|---|
个人旅游签注(G) | 3个月或1年一次 | 最长7天 |
团队旅游签注(L) | 3个月或1年一次 | 最长7天 |
2. 办理方式
-
首次签注:须前往出入境管理局人工窗口,预约办理。
-
续签:可使用自助签注设备,仅限已办理过港澳签注人员。
3. 珠海24小时自助签注点推荐
以下地点可进行自助续签,需持有效港澳通行证:
-
拱北口岸智能服务厅:珠海市香洲区粤海中路1022号
-
横琴口岸政务服务中心:港澳大道868号2号楼一层
-
珠海机场派出所:候机楼一楼西侧
- 提示:目前仅广东省户籍或持珠海居住证者可办理个人旅游签注(G签),外省旅客通常只能续签团队签注(L签)。
三、澳门五大通关口岸详解
1. 拱北口岸
-
通关时间:06:00–01:00
-
优势:交通便利、配套完善,适合首次入境旅客
-
缺点:人流密集,过关耗时较长
2. 青茂口岸
-
通关时间:24小时
-
优势:人流较少,高效便捷
-
缺点:仅支持电子港澳通行证,不支持护照
3. 横琴口岸
-
通关时间:24小时
-
优势:适合前往澳门氹仔度假区,过关快
-
特别适用:琴澳旅游团旅客“团进团出”多次通行
4. 湾仔口岸
-
通关方式:轮渡(每30分钟一班)
-
开放时间:07:00–22:00
-
特点:适合距离湾仔较近地区或需要水路体验的旅客
5.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
-
通关时间:08:00–22:00
-
特点:适合使用港珠澳大桥穿行于三地之间的旅客
四、赴澳门前的准备清单
1. 网络通信
-
国际漫游套餐:电信、联通、移动均提供日封顶套餐,约25元/天;
-
境外流量包:可在支付宝、淘宝等平台提前购买;
-
澳门本地卡:可在澳门或拱北口岸百佳超市购买,如SoSIM卡。
2. 货币准备
-
预约兑换:国内银行App预约现钞,汇率优于ATM;
-
ATM取现:支持银联卡的ATM,手续费适中;
-
街边换汇点:需注意汇率差与真假币问题。
五、常见误区与官方提醒
-
护照≠免签,切勿“假机票”尝试冒用过境政策。
-
DT记录风险极高,可能导致:
-
无法再次正常入境港澳;
-
拒签他国签证;
-
影响个人诚信记录;
-
-
首次签注不能自助办理,请提前准备并预约。
注:有澳门公司注册需求的客户可直接联系(微信号:19315378650 )
结语
澳门作为内地游客喜爱的短途目的地,近年来入境政策逐步透明与便利,但仍需严格遵守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规定。所谓“护照免签入境澳门”实则存在严重误导,切勿盲信网络传言。如您计划赴澳旅游,务必确认签注状态,选择正规通关方式,合理安排行程,确保出行顺利无忧。
ingstart团队专注出海合规与境外商务服务,如有澳门公司设立、开户、ODI备案等需求,欢迎联系我们团队,我们为您定制全流程解决方案。
往篇推荐
- 内地卖家出海新通道!澳门中银上线微信扫码支付,跨境资金流动更顺畅!
- 一文读懂!澳门工商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开户要求与跨境交易限额
- 揭秘!美国ISF与AMS申报:差异、流程及关键要点全解析
- 五一境外开户全攻略:香港/澳门/新加坡热门银行对比,2025最新开户门槛与实操指南
以上就是澳门入境政策全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Kimi@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2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