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和区块链行业热度不断升温的同时,许多企业对各种牌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由于每个国家的牌照都会有数量限制,而不是一直无限制开放,因此越早申请金融牌照将可以提前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当中,美国MSB牌照尤其受到众多企业青睐。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一下美国MSB牌照的相关内容。
一、美国金融牌照MSB简介
美国 MSB(Money Services Business)金融牌照是由 FinCEN(美国财政部下设机构金融犯罪执法局)监管并颁发的金融牌照,主要受监管对象是金钱服务相关的业务与公司。
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汇款、外汇兑换、货币交易/转移(包括数字货币/虚拟货币)、ICO发行、提供预付项目、签发旅行支票等业务。在美国从事上述相关的相关业务的公司,必须向申请 MSB 牌照,才能合法地运营。
美国财政部发布: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必须申请美国MSB。
根据《银行保密法》(BSA),任何货币服务企业均须获得 MSB的注册 并且向 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注册并提交报告。
FinCEN 是美国财政部的一个机构,负责收集和评估有关金融交易的信息,目的是打击国内和国际洗钱以及恐怖主义融资和其他金融犯罪。美国的所有货币服务企业必须每2年在 FinCEN 更新其 MSB 牌照。
根据FinCEN规定并根据美国爱国者法案,MSB需要向FinCEN注册并遵守许多不同的记录保存,报告和反洗钱要求。注册要求根据银行保密法(BSA),在设立金融服务业务时,MSB需要向FinCEN注册。注册不仅仅是简单地命名公司或支付简单的费用。

二、申请美国金融牌照MSB的必要性
MSB牌照相当于经营许可证,是区块链项目交易所重要的合规证件之一。
自火币网申请了美国MSB牌照、加拿大牌照、日本牌照,牌照更是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获得美国MSB牌照,就意味着可以在美国合理线上开展业务。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交易所都纷纷申请美国MSB牌照。
想要在美国合规开展货币相关业务就需要申请MSB牌照。
三、美国金融牌照MSB的优势
1、美国MSB含金量非常高,牌照在业务开展中的市场认可度也很高。
2、资者认可度高,美国的公司法律及金融业监管非常完善,拥有美国MSB牌照,在货币交易平台更受全球投资者的认可。
3、获得美国财政部的权威批准,可以在美国及全球开展相关业务,即代表对数字货币平台的合规监管。
4、MSB 牌照也是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机构标配的牌照。CoinbaseBitfinex,Poloiex,火币网,ok,币安交易所等平台均持有此牌照开展经营。
5、多元化服务,MSB牌照准许货币兑换及发送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6、性价比高,在牌照办理成本方面,美国MSB牌照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7、申请时间快、难度低、费用低,无需保证金,无需月维护费。
四、哪些企业需要MSB牌照
美国的所有货币服务企业都必须申请 MSB 牌照。根据金融犯罪执法网络,销售以下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将被视为货币服务企业:
1、汇票或旅行支票
只要一家公司在任何一天向任何人发行或出售超过 1,000 美元的旅行支票或汇票,就会被视为货币服务企业。
2、汇款
一般而言,将货币、资金或其他货币工具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地点的公司被视为进行货币转移业务。
3、支票兑现
个人或公司在一天内代表他人接受支票或货币工具以换取价值至少 1,000 美元的货币或其他货币工具。
4、货币兑换
具体而言,个人或公司代表他人接受超过 1,000 美元的其他国家货币或其他货币工具的个人或公司被视为外汇交易商。

五、美国金融牌照MSB申请需要的资料
1、公司资料:
包括公司注册证书、营业执照、章程、股东及董事名单等。
2、业务规划:
详细描述公司的业务模式、目标客户、服务范围、收入来源等。
3、风险管理政策:
阐述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策略、措施和流程。
4、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措施:
提供公司实施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政策、程序及内部控制机制。
5、财务报表:
包括近期的财务报表,以证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
6、董事及股东信息:
提供董事及股东的身份证明文件(如护照、身份证)、联系方式及个人简历等。
六、美国金融牌照MSB申请流程
1、公司注册(优先推荐美国公司,可在50州中任选一州注册)新老公司皆可申请办理;
2、申请公司EIN联邦税号,(EIN联邦税号是申请美国MSB牌照的必要条件之一)美国MSB牌照只需申请公司税号,无需开户;
3、确定MSB 牌照的金融业务方案设计;
4、准备与撰写申请材料,需要公司全套资料(建议美国),和董事详细个人资料。
5、向美国财政部递交 MSB 牌照的申请;
6、申请中途,负责回答由美国财政部及 FINCEN 提出的问题;
美国金融牌照MSB申请周期:10个工作日左右。
文章推荐
原创文章,作者:Kimi@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