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工信部、网信办发布第22号公告,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限期完成税务数据报送。随后,亚马逊全球20个站点通过境内律所完成备案,唯独美国站“缺席”。这一现象引发行业震动:是否意味着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美国站的收入仍处于税务监管盲区?本文将结合政策脉络、法律冲突与商业博弈,拆解美国站背后的合规风险与卖家应对策略。
一、政策“锁喉”:15号文与17号文的监管逻辑
-
核心要求:数据掌控者即报送主体
2025年3月发布的第15号文与7月补充的第17号文,明确要求互联网平台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身份与收入信息。其本质是将数据控制权与税务责任绑定,覆盖境内、境外所有涉及中国经营者的平台。 -
22号公告:罚则落地与“最后通牒”
-
首次报送分两阶段:
-
2025年7月1日-30日:平台企业报送自身基本信息;
-
2025年10月1日-31日:报送平台内经营者身份与收入数据。
-
-
违规后果层层加码:
-
一年内2次漏报→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
-
协助卖家拆分收入、伪造数据→平台法人面临停业整顿;
-
停业期间:发票系统锁死、买家端弹窗风险预警。
-
-
-
平台响应:亚马逊20站火速备案的警示
亚马逊将英国、德国、新加坡等20个站点委托北京奋迅律师事务所集中申报,是为避免因漏报触发“一键下架”。但美国站与沃尔玛美国站均未现身备案名单。

二、美国站“硬刚”背后的三重博弈
-
法律夹层:中美缺乏数据交换协定
美国站运营主体注册于华盛顿州,而中美尚未签订“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交换”双边协定,使中国税务机关无法直接跨境调取数据。 -
数据主权:《云法案》筑起高墙
美国《云法案》规定,境外机构获取本国平台数据需经司法部批准。此举将平台数据定义为 “国家主权范畴” ,形成法律屏障。 -
商业博弈:卖家占比与撤离风险
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美国站占比超45%。若平台强制回传数据,可能引发卖家因税务成本上升而“集体撤离”,亚马逊因此选择观望。
三、卖家“裸奔”倒计时:银行穿透报送补位
22号公告为境外平台预留 “活口” :
这意味着:
-
平台不报,银行报:当卖家年度销售额≥500万元人民币,且通过境内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PayPal中国)回款时,银行需履行 “穿透报送” 义务;
-
税务追查直达卖家:若银行漏报,税务机关可直接向卖家追缴。
目前,美国站卖家仅剩一个完整申报年度的“缓冲期”。
四、三种“美国站补录”剧本与概率分析
-
剧本A:中美双边谈判闪电签约(概率30%)
若中美就涉税数据交换达成协议,亚马逊美国站将被迫同步数据。但受地缘政治影响,短期落地难度大。 -
剧本B:亚马逊在华子公司被认定为“数据代理人”(概率50%)
税务机关可能依据“实质运营关联” ,要求亚马逊中国(如AWS中国、广告业务主体)承担数据回传责任。 -
剧本C:税务总局直接约谈境内服务商(概率20%)
通过物流、ERP、代运营等境内服务商间接获取卖家数据,形成 “曲线监管”。

五、卖家合规策略:提前分割与成本优化
-
资金流物理隔离
将美国站回款路径与欧洲、日本等已备案站点分离,使用独立银行卡号收款,降低数据交叉比对风险。 -
主体架构重塑
-
注册小规模个体工商户,适用核定征收政策;
-
采用 “核定征收+成本费用抵扣”双轨制,平衡税负与合规性。
-
-
凭证管理与数据备档
-
保留平台结算单、物流费用、广告投入等成本凭证;
-
提前准备收入明细台账,应对税务机关问询。
-
总结
亚马逊美国站的“备案缺席”并非监管盲区,而是合规倒计时的开始。随着22号公告罚则落地、银行穿透报送补位,卖家“裸奔”空间正急剧收缩。提前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经之路——通过资金隔离、主体优化与数据备档,方能在政策全面收紧时稳守阵地。
往篇推荐
- 亚马逊投资比利时超10亿欧元:推动就业增长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 亚马逊官宣:将按季度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卖家信息,跨境电商合规进入新阶段
- 亚马逊美国站强制合规:原产国(COO)信息填写指南与Q4旺季应对策略
- 2025亚马逊海外购赶海狂欢季攻略:零门槛免邮|限时直降|全球好物一站购
以上就是亚马逊美国站税务监管盲区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在线提问~
lngStart 提供全球公司注册和全球银行开户业务,助力卖家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给您最优质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Shirley@Ingsta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gstart.com/blog/31995.html